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上抗疫詩歌備受關注 “《星星》詩刊每天都會收到由不同渠道投稿的關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詩歌。”“中國詩歌網流量暴增,每天上百萬人次瀏覽,最高每天數千乃至上萬首詩歌發表,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。”……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讓抗疫詩歌以“井噴”之勢迅猛湧現。 11月1日在四川成都開幕,並將於11月7日在重慶閉幕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上,詩歌與疫情成為詩人和學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。中國作協《詩刊》社主編李少君認為,抗疫詩歌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,疫情發生初期,詩歌主要反映的是恐懼、抑鬱和疾病引發的痛感;第二階段,疫情逐步得到控制,詩歌主要是熱情的歌頌,也有了更多深刻的反思。 抗疫詩歌作為一種全民的、自發的創作行為,是詩人與時代共呼吸、同患難的表現,反映了他們的情懷與反思,留下了時代的迴響。 聚焦個人:描畫內心的感動與疼痛 “黑暗依然在擴散/但我堅信,一切的美/當元宵節的月亮升起/都將圓滿,都將被點亮。”今年2月,甘肅馳援武漢的護士龍巧玲,在失眠中寫下了《請不要打擾》《元宵夜》《日常》等一組詩。當這組《方艙醫院護士的詩》在網上流傳時,無數人為之動容。 “一種信念和意志催促我去寫,因為我強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。”龍巧玲説,“我想以這樣的方式記住他們。我已不在乎我寫的是不是詩歌,只要這些文字能把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的人留在這世上,讓生命在世界上留下一道光芒。” “人類最本質的情感就是善良,詩人也是關注人們內心的,詩人是離人類內心最近的人。”湖北詩人閻志説,詩人以特有的善良和共情之心,聚焦個人在疫情中、疫後處境中的悲欣交集,描畫每個人內心的感動與疼痛,這樣的詩歌更真切,更容易動人心絃。 疫情期間,無數詩歌表達了詩人們悲天憫人的情懷。沈葦的《如果一首詩是一次馳援》,傳遞出無數國人心中最柔軟的心聲:“這首詩應該快馬加鞭/但別忘了為它消一消毒。”魯若迪基的《體温表》耐人尋味:“這個時候/測量着的/不僅僅是人的體温。” “抗疫詩歌輸送了一批藝術精品。它們情真意切,自然天成,觸摸到了人性的本質。”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羅振亞説。 “海外的詩詞作者也沒有缺席,他們用自己的心聲,默默地奉獻出一份份真摯的文化自覺。”《中華詩詞》雜誌主編高昌認為,這些詩歌書寫的都是飽滿而充實的情感體驗,關照的都是真切清晰的精神世界,揭示的都是生動實踐中的深刻反思,煥發着厚重的心靈力量和明麗的責任光輝。 聚焦“逆行者”:以飽滿的激情謳歌抗疫英雄 “那是陣地的搶奪戰/每一次衝鋒都不能後退/他們與死神搶奪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。”“贊院士,華夏有南山,凱歌徹!”“一襲白衣身,抗疫祛瘟。扶危救死顯精神。可泣可歌忘自我,力挽沉淪。奮戰歷晨昏,大愛無垠。臨牀診治若親人。誓把病魔除殆盡,護我乾坤。”……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,無數人勇敢“逆行”,譜寫了生命的壯歌,他們也被詩人寫進了一曲曲讚歌。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、《詩探索》主編吳思敬説:“詩人總是走在時代前沿,以其特有的敏鋭感知,密切關注抗疫戰場,以飽滿的激情謳歌抗疫前線的英雄——他們是巍然屹立的大山,是普通的醫生護士,是街區的守護者,是執勤的士兵……這不是廉價的讚揚,而是對高貴靈魂的仰望,是特殊的春天裏時代精神的高揚。” 羅振亞説,災難深重,長歌當哭,抗疫詩歌聚焦“逆行”戰士,張揚民族精神的堅忍,發揮了獨特的精神作用,既撫慰、舒緩了當時諸多靈魂的焦灼和傷痛,又鼓舞了人們戰勝疫情的鬥志,有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。 這次抗疫鬥爭是中華民族的宏大史詩,眾多詩人知行合一,不僅寫出了動人心絃的詩行,也用積極的抗疫行動,彰顯了強烈的家國情懷。 閻志不僅是一位詩人,還是一名企業家。疫情發生後,他迅速從多個國家籌措緊缺醫療防護物資,創辦應急醫院和方艙醫院接治患者。他説:“我和我們企業志願者們在抗疫中做了一些事情,是我作為詩人和湖北武漢人的本分。” 聚焦人類命運共同體:為全球抗疫鼓與呼 “很多時候,只有講出真相/你才能看到/裏面藏着一線生機/從李崇福家排查離開後/他又追上我/道出高鐵經過武漢時/他停留了十分鐘。”疫情暴發時,詩人王單單正在農村扶貧,也承擔了重要的抗疫任務,他以詩歌的形式,記錄了親歷的這件事。 王單單深刻反思,認為信息透明十分必要:“好的口罩/當具備兩點/一是把病毒擋在嘴外/二是把謊言擋在嘴裏。” “優秀的抗疫詩歌,不只是訴諸人們的感情,還要訴諸人們的理智,總能呈現一種反思的精神,特別是強調人的價值高於一切的理念,強調終極關懷,從而彰顯出生命的尊嚴。”吳思敬説,抗疫不只是人與病毒的搏鬥,更是人性的較量。面對焦灼與欣慰、恐懼與希望、逃離與堅守、淚水與微笑交織而成的社會百態,詩人做出了獨立的判斷和深刻的反思。 隨着疫情在世界範圍的傳播,詩人們深刻意識到,病毒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敵人。人們更應超越種族、超越國界,共同戰勝敵人。中國作協副主席、著名詩人吉狄馬加的長詩《裂開的星球》,呼籲“這是一次屬於全人類的抗戰/不分地域”,得到了詩評家們的高度讚揚。 “用詩歌去打破任何形式的壁壘和隔離,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,為構建一個更加公平、合理和人道的世界作出貢獻。”吳思敬説,這對詩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也把詩人對疫情的思考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。 (本報記者 周洪雙) //epaper.gmw.cn/gmrb/html/2020-11/06/nbs.D110000gmrb_12.htm |